新聞速遞, 最新資訊

中大完成全球首個分析溫度對人體近3,000種血漿蛋白影響的研究發現超過八成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發病風險相關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牛津大學、復旦大學與倫敦衞生及熱帶醫學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合作,進行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同類研究,首次評估溫度對中國人口血漿蛋白的影響。研究分析了中國成年人群中,溫度對人體内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影響,發現當中949種血漿蛋白對溫度變化產生顯著反應,其中超過八成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有關。研究亦揭示溫度變化對炎症反應、血小板凝集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的機制,為了解全球日益異常的天氣如何影響健康提供重要見解。研究結果已在知名國際環境科學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發表。 全球首個評估溫度對中國人口血漿蛋白影響的最大規模同類研究  不少研究已顯示,全球每年有數以百萬計人因非適宜溫度(non-optimal ambient temperatures)死亡,但對其背後的生物機制所知甚少。血漿蛋白質組─即構成血液的主要物質中的全面蛋白質集合─是疾病風險預測和理解疾病成因的關鍵。由於蛋白質會隨著生理和病理狀況而改變,血漿蛋白被廣泛認為是具價值的生物標記。 近年的血漿蛋白質組學研究主要集中於長期平均溫度對西方人口的影響,卻忽略了日常溫度變化帶來的急性健康影響,以及這些日常變化對中低收入國家人口的潛在影響,而這些國家往往沒有足夠的中央暖氣或空調以應對非適宜溫度帶來的挑戰。 是次研究在同類研究中屬最大規模,團隊分析中國嘉道理生物銀行(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1)近4,000名來自中國十個氣候各異的地區(由哈爾濱至海南)的中國成年人的血液樣本,檢測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濃度。考慮到溫度變化的延遲效應,例如低溫對蛋白質的影響可能需時數天,研究區域的溫度被分為「過冷」(區域記錄最低5%的溫度,即低於-2.1°C)和「過熱」(區域記錄最高5%的溫度,即高於29.5°C),並以17.7°C為中位數作參考基準。 高溫對血漿蛋白影響顯著  研究團隊發現有949…

新聞速遞, 最新資訊

陳靜博士榮獲2025亞太肝病學會年會「新星獎」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陳靜博士於3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2025亞太肝病學會(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APASL)年會中榮獲 「新星獎」。 該獎項旨在表揚陳博士對肝病公共衞生研究的貢獻。她對達至慢性乙型肝炎(CHB)功能性治愈的各種治療策略進行了經濟評估。該經濟評估確定了最具成本效益的慢性乙肝功能性治癒策略,為在亞太地區消除這種病毒性疾病邁出了一大步,而這也是APASL的主要目標。 陳博士的經濟評估也突顯了,亞太地區的高收入、中上收入和中低收入經濟體,在不同策略的成本效益上,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雖然新策略改善了治療結果,但在中低收入經濟體中,成本仍然是一個令人望而卻步的障礙。這項研究體現了陳博士致力於將學術研究與實踐相結合,以推進可負擔、可轉化的醫療服務。 陳博士感謝她的導師、合作夥伴、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對她研究的支持。作為「新星獎」的得主,陳博士將帶領APASL消除病毒專責小組(Viral Elimination Taskforce),培養肝病公共衞生領域的年輕研究人才。 香港中文大學亦於該年會獲頒「最佳組織獎」。 亞太肝病學會於1978年在新加坡成立,是世界上其中一個以研究和治療肝臟疾病為主的協會。它也是為數以百萬計的肝病患者,特別是整個亞太地區的肝病患者,維護標準和專業、研究並創造改良的治療方法的最大科學組織。亞太肝病學會2025年年會在中國北京舉行,以 「多元合作·創造消除與療癒的奇蹟 」為主題,聚集了全球超過5,000名頂尖肝病專家。 關於陳靜博士 陳靜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擁有十多年的醫療服務研究和臨床研究經驗。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之前,她曾在不同的醫療衞生領域作出了有影響力的貢獻,包括學術機構、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及衞生局(現為醫務衞生局)和醫療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