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News & Press

最新消息及報導

疫苗猶豫

已更新:2022年8月10日



【疫苗猶豫】政府和商界推出多項措施鼓勵市民接種疫苗,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教授指出,本港過去出現「疫苗猶豫」,大部份人仍在觀望接種後果,導致接種進度緩慢,社會誘因有助鼓勵市民重新考慮接種,但是成效受疫苗信心等因素影響。


學院院長黃仰山教授及助理教授郭健安教授於去年本港錄得首宗確診個案至今,持續以問卷追蹤市民對新冠疫情的看法。結果顯示,去年年中第三波疫情高峰期間,僅48.7%受訪者有意接種疫苗,遠低於同期全球19個地區平均的71.5%[1];於第三波疫情稍歇時,本港有意接種比例更跌至不足4成。


隨着市民更了解新冠肺炎的特性,他們對疫情的觀感隨之轉變。受訪市民中,愈來愈多人認為感染新冠肺炎的嚴重性不高,而相信受感染後可康復的比例更大幅增加。感到焦慮的市民比例,亦較疫情初期少。


郭健安教授指出,本港感染率不高,加上市民對疫情的焦慮降低,可能令他們自覺毋須急切接種疫苗,「大部份人不是不願意打針,而是站在中間猶豫和觀望,是香港接種率低的原因。」從初步數據看到,即使疫情進入第四波,市民接種意願仍然持續下降,而55歲或以上長者更屬接種意欲最低的年齡組別。郭指出,由於接種比例遠不及群體免疫所需水平,預期未來仍會出現多次小型爆發。


不過,受訪市民大多遵守防疫措施,戴口罩、咳嗽時掩口及使用消毒搓手液,維持九成以上人士採用。市民對社交距離的意識亦提高,表示會減少社交活動的人由疫情初期六成多,增至九月中的八成多。


要了解疫苗猶豫成因,可以用「5C模型」分析,包括信心(confidence) 、自滿(complacency) 、規限(constraints) 、權衡(calculation)和集體責任(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是次研究顯示,對疫苗較有信心和集體責任感,而自滿得分較低的人,愈傾向接種疫苗。


研究刊於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新發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1. Lazarus, Jeffrey V., Scott C. Ratzan, Adam Palayew, Lawrence O. Gostin, Heidi J. Larson, Kenneth Rabin, Spencer Kimball, and Ayman El-Mohandes. 2021. “A Global Survey of Potential Acceptance of a COVID-19 Vaccine.” Nature Medicine 27 (2): 225–28.







1,661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