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News & Press

Hot News

中大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与牛津人口健康中心研究揭示夜间酷热可显著增加紧急住院风险


  • 研究发现,相比于没有夜间热能过剩(或称“热夜余量”,HNe),极端热夜余量 (相当于夜间经历超过28°C以上2°C并持续12小时)与紧急住院风险增长3.1%相关;

  • 其中,循环系统疾病住院、长者及社经弱势社群受热夜余量的影响更大,相关的住院风险增幅为3.4-5.3%;

  • 热夜余量对住院风险的影响存在潜在的阈值效应,即热夜余量达 15–20°C·h 时会出现显著的热量超额风险(相当于在28°C以上2°C的温度下持续10 小时);

  • 在当前政府定义的热夜(日最低温度大于等于28°C,HNday28°C)里,住院风险未观察到显著升高。然而,新热夜指标,如热夜余量和由极端热夜余量定义的热夜(HNday90th),与住院风险增加均存在明显关联。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JCSPHPC)及牛津人口健康中心最近共同于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发布一项新研究。该研究调查了香港2000年至2019年的二十年间不同热夜指标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内,即使市民能够配置空调,夜间酷热与紧急住院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


城市热岛效应及夜间高温对香港公共卫生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城市居民面临着更高的夜间酷热的暴露风险。相比其他不良影响,夜间酷热的不同之处是可以扰乱睡眠质量及时长,两者均为众多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香港占地刚超过1000平方公里,人口达740万人,存在明显城市热岛效应,使市区气温显著较近郊地区和暖。这种环境为探究夜间酷热对公共健康的影响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而这因素在过往主要观察平均每日外周气温的研究中常被忽略。


夜间酷热强度与其健康影响及应对策略


研究亦指出,炎热季节末期(9月至10月)出现的夜间异常高温,可能会超出大众生理和结构上的适应能力,导致紧急住院风险增加7.2%。此外,尤其自2014年以来,多次连续热夜的频率增加了相关的健康风险。


陈嘉鸿博士(Dr Peter KH Chan),牛津人口健康中心高级环境流行病学家以及共同通讯作者,强调考虑夜间酷热强度的重要性。 他表示:「夜间温度通常会在日落后逐渐下降。与我们的研究一致,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早期夜间过热更可能影响入睡,并可能更具危害性。因此,我们不能仅仅设定一个固定的温度阈值,而忽视人们在夜间所经历的热量强度,即便在同一天的稍后时间,温度降到预设阈值以下。」

 

何建辉教授(Prof Kin Fai Ho),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副院长 (研究生课程及​研究)及教授,补充道:「通过控制多天的平均气温,该研究评估了不同热夜指标对紧急住院的独立风险。虽然在炎热季节末期极端酷热事件相对较为罕见,但有力的证据表明,它们对健康的影响更为严重。」


该研究结果强调了政策制定者重新评估热夜定义标准的必要性,并采用更精确、全面的温度度量,例如热夜余量。此类方法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以指导夜间酷热适应策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卫生响应。

11 views

댓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