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News & Press

Hot News

中大完成全球首个分析温度对人体近3,000种血浆蛋白影响的研究 发现超过八成与「血压上升」或「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相关

  • Alice Cheung
  • 3 days ago
  • 3 min read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牛津大学、复旦大学与伦敦衞生及热带医学学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合作,进行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同类研究,首次评估温度对中国人口血浆蛋白的影响。研究分析了中国成年人群中,温度对人体内近3,000种血浆蛋白的影响,发现当中949种血浆蛋白对温度变化产生显著反应,其中超过八成与「血压上升」或「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有关。研究亦揭示温度变化对炎症反应、血小板凝集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机制,为了解全球日益异常的天气如何影响健康提供重要见解。研究结果已在知名国际环境科学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


全球首个评估温度对中国人口血浆蛋白影响的最大规模同类研究 


不少研究已显示,全球每年有数以百万计人因非适宜温度(non-optimal ambient temperatures)死亡,但对其背后的生物机制所知甚少。血浆蛋白质组―即构成血液的主要物质中的全面蛋白质集合―是疾病风险预测和理解疾病成因的关键。由於蛋白质会随著生理和病理状况而改变,血浆蛋白被广泛认为是具价值的生物标记。


近年的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集中於长期平均温度对西方人口的影响,却忽略了日常温度变化带来的急性健康影响,以及这些日常变化对中低收入国家人口的潜在影响,而这些国家往往没有足够的中央暖气或空调以应对非适宜温度带来的挑战。


是次研究在同类研究中属最大规模,团队分析中国嘉道理生物银行(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1)近4,000名来自中国十个气候各异的地区(由哈尔滨至海南)的中国成年人的血液样本,检测近3,000种血浆蛋白的浓度。考虑到温度变化的延迟效应,例如低温对蛋白质的影响可能需时数天,研究区域的温度被分为「过冷」(区域记录最低5%的温度,即低於-2.1°C)和「过热」(区域记录最高5%的温度,即高於29.5°C),并以17.7°C为中位数作参考基准。

 

高温对血浆蛋白影响显著 

 

研究团队发现有949 种血浆蛋白与非适宜温度的变化有显著关系,当中超过 80%以上的血浆蛋白与「血压上升」或「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相关。这些蛋白质与「炎症反应」、「免疫调节」、「血小板凝集」等病理路径有相关特性。


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左起)共同通讯作者、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何建辉教授、第一作者、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郭一童博士及研究的通讯作者、牛津大学纳菲尔德人口健康学院资深环境流行病学家陈嘉鸿博士。


是次研究亦反映了温度与血浆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5°C至10°C的低温环境对人体体内的血浆蛋白影响最为显著;在低於5°C环境下,未见更严重影响,原因可能与使用暖气或人体的生理适应有关。相反,在温度超过17.7°C后,每上升1°C,蛋白质变化整体呈线性关系,显示研究对象对高温的生理调节能力较差,而这可能与其居住环境条件相关,例如缺少空调,或生理机制上的差异有关。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郭一童博士表示:「是项研究为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新线索,例如冬季较多出现心血管疾病,可能与低温诱发炎症蛋白上升有关。血浆蛋白作为重要的生物标记,有助开发针对蛋白的药物,以减低因温度变化而引发的相关疾病风险。」


研究的通讯作者、牛津大学纳菲尔德人口健康学院资深环境流行病学家陈嘉鸿博士补充说:「我们的研究强调理解生物机制的重要性,即温度和其他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健康。识别受温度影响的特定蛋白质,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策略以减轻其影响。」


共同通讯作者、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何建辉教授表示:「这项创新的跨学科研究就像一张『温度与血浆蛋白的关系图』,清楚揭示气候和环境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当面对极端天气时,人体将运用数百种蛋白质来应对,而这些变化对人类健康具长远影响。」


1 中国嘉道理生物银行是全球最大型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之一,是由英国与中国联合展开的长期项目。此项目旨在了解生活方式、环境及遗传因素对多种常见疾病的影响,藉此提供可靠依据,为全球疾病预防、风险预测及治疗提供指引。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