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SPHPC學者於世界家庭醫生組織亞太區會議(WONCA 2025)榮獲獎項
- CUHK JCSPHPC
- 2 days ago
- 2 min read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兩位傑出學者在韓國釜山舉行的「世界家庭醫生組織亞太區會議2025」(WONCA Asia 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2025)中,憑學術演講(oral presentation)中的傑出表現,榮獲獎項。
JCSPHPC教授黃至生教授關於「食道鱗狀細胞癌篩查測試的表現: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Performance of Screening Tests for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口頭報告獲得傑出研究獎(Outstanding Research Award)。
JCSPHPC助理教授黃俊杰教授關於「重新審視平均風險的亞裔人口進行大腸癌篩查的起始年齡:成本效益分析」(Revisiting the Starting Age of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for Average-Risk Asian Population: 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的口頭報告則獲最具潛力研究獎(Promising Research Award)。
食道鱗狀細胞癌是一種影響食道內壁的食道癌。黃至生教授的研究匯集了 161 項研究(81 篇研究文章)中 32,209 位受試者的資料,以雙元隨機效應模型分析了不同篩查方法對食道鱗狀細胞癌的診斷準確性。研究結果凸顯,内窺鏡技術(口周和經鼻)和細胞學檢查的診斷準確度相若,而新興技術如自身抗體和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 則顯示有希望成為非侵入性的食道鱗狀細胞癌篩查工具。
該研究與墨爾本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及北京協和醫學院合作進行,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黃俊杰教授的研究由香港醫療衞生研究基金(HMRF)資助,以100,000 人規模的模擬研究,對在 40、45 和 50 歲開始進行大腸癌篩查的成效進行評估。研究結果顯示,在45 歲時開始進行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IT)篩查符合成本效益,比50歲才開始更更具挽救生命的能力,也比在40歲時開始更經濟。
該項研究與哈佛醫學院、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斯大學旗下教學醫院Erasmus MC 及其他機構合作進行的。在早發性大腸癌發病率不斷上升的背景下,研究結果或為香港大腸癌篩查計劃的發展提供資訊。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和 Lancet Regional Health。
「世界家庭醫生組織亞太區會議2025」(WONCA Asia 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2025)匯集了亞太地區家庭醫學和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於2025年4月24日至27日在南韓釜山舉行。黃至生教授和黃俊杰教授獲得表彰,突顯了JCSPHPC在推動公共衞生研究和政策方面的影響力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