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相比於沒有夜間熱能過剩(或稱「熱夜餘量」,HNe),極端熱夜餘量(相當於夜間經歷超過28°C以上2°C並持續12小時)與緊急住院風險增長3.1%相關;
其中,循環系統疾病住院、長者及社經弱勢社群受熱夜餘量的影響更大,相關的住院風險增幅為3.4-5.3%;
熱夜餘量對住院風險的影響存在潛在的閾值效應,即熱夜餘量達 15–20°C·h 時會出現顯著的熱量超額風險(相當於在28°C以上2°C的溫度下持續10 小時);
在當前政府定義的熱夜(日最低溫度大於等於28°C,HNday28°C)裡,住院風險未觀察到顯著升高。然而,新熱夜指標,如熱夜餘量和由極端熱夜餘量定義的熱夜(HNday90th),與住院風險增加均存在明顯關聯。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JCSPHPC)及牛津人口健康中心最近共同於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發佈一項新研究。該研究調查了香港2000年至2019年的二十年間不同熱夜指標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內,即使市民能夠配置空調,夜間酷熱與緊急住院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
城市熱島效應及夜間高溫對香港公共衞生的影響
由於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城市居民面臨著更高的夜間酷熱的暴露風險。相比其他不良影響,夜間酷熱的不同之處是可以擾亂睡眠品質及時長,兩者均為眾多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
香港佔地剛超過1000平方公里,人口達740萬人,存在明顯城市熱島效應,使市區氣溫顯著較近郊地區和暖。這種環境為探究夜間酷熱對公共健康的影響提供了理想的環境,而這因素在過往主要觀察平均每日外周氣溫的研究中常被忽略。
夜間酷熱強度與其健康影響及應對策略
研究亦指出,炎熱季節末期(9月至10月)出現的夜間異常高溫,可能會超出大眾生理和結構上的適應能力,導致緊急住院風險增加7.2%。此外,尤其自2014年以來,多次連續熱夜的頻率增加了相關的健康風險。
陳嘉鴻博士(Dr Peter KH Chan),牛津人口健康中心高級環境流行病學家以及共同通訊作者,強調考慮夜間酷熱強度的重要性。 他表示:「夜間溫度通常會在日落後逐漸下降。與我們的研究一致,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早期夜間過熱更可能影響入睡,並可能更具危害性。因此,我們不能僅僅設定一個固定的溫度閾值,而忽視人們在夜間所經歷的熱量強度,即便在同一天的稍後時間,溫度降到預設閾值以下。」
何建輝教授(Prof Kin Fai Ho),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院長(研究生課程及研究)及教授,補充道:「通過控制多天的平均氣溫,該研究評估了不同熱夜指標對緊急住院的獨立風險。雖然在炎熱季節末期極端酷熱事件相對較為罕見,但有力的證據表明,它們對健康的影響更為嚴重。」
該研究結果強調了政策制定者重新評估熱夜定義標準的必要性,並採用更精確、全面的溫度度量,例如熱夜餘量。此類方法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實施,以指導夜間酷熱適應策略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公共衞生回應。
Comentarios